上层浮浅、泥土贫瘠、泥土蓄水能力差是中低产田的根本特征。综合中低产田的根本特征、环境前提和北方旱作区天气特点来看,水分是中低产田小麦产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。在栽培上,要以节水为中心,均匀运筹泥土、肥料、种子等生产要素,提高水分利用率。
一、早耕深耕,以土蓄水早耕能使泥土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团粒布局,有效地改善泥土通透性,减少降水后地表径流,最大限度地容蓄自然降水,还可有较多的时间使前茬作物根茬及杂草糜烂,增加泥土有机质。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,加厚活土层,扩大“泥土水库”的库容量,挖掘利用泥土深层水,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水分吸收。采取机器深耕后,要及时整地,耙匀耙透,祛除明暗坷垃,切实做到地势平整,上虚下实,达到深、透、细、平的标准。
二、科学施肥,以肥补水中低产田泥土贫瘠、泥土供应养分能力差。因此,增施有机肥,协调氮、磷、钾投入比例,以肥料改善泥土布局,加强养分、水分供应能力,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重要办法。在肥料投入上,中低产田要稳氮、增磷、补钾,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、氮肥15~20公斤、磷肥25公斤、钾肥5~7.5公斤。中产田氮元素与磷元素的比例为1:0.75,低产田一般氮元素与磷无素的比例为1:1。中低产境地表水源有限,一般不实行自流浇灌,追肥增产效果差,“一炮轰”的施肥方法好于分次追施。即在秋种时,将全部肥料作基肥施用。但注意调节好小麦播期、播量,防止冬前养分富足,苗期营养生长过快,导致小麦旺长。
三、选用良种,以种节水低产旱薄地选用抗呈耐瘠的小麦品种,在旱年可以发挥品种本身抗旱性强的优势面表现增产;泥土前提较好的中产旱地,选用抗旱耐肥的小麦品种,在干旱年份可以以肥补水,降低水耗,在丰水年份可以水肥并用,发挥出增产潜力。
四、规范种植,以苗济水中低产田小麦受自然因素制约较大,要掌握好“三适足”规范化播种技术,以培养壮苗,创立高产低耗的整体布局,经济均匀地利用水分、调节养分。一是足墒播种。依照小麦出苗适宜的泥土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%~80%,结合北方秋旱的天气特点,掌握有墒抢墒、无墒造墒的原则,提高播种质量,确保一播全苗。二是适期播种。中低产田小麦分蘖及成穗的调控能力比较差,播种过早易造成冬前旺长,浪费地力、水分,且抗寒力下降,易遭受冻害;播种过晚冬前整体小,小弱曲多,不利于分蘖成穗。因此,应掌握播期听从墒情的原则,均匀确定播期,一般在10月5~25日播种为佳。三是适量播种。播种最因品种、播期、地力水同等因素而定。播种分蘖力强的小麦品种应适当减少播种量;播种分蘖力弱的小麦品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。早茬麦应适当减少播种量;晚茬麦应适当增加播种量。适期播种的中产麦田,根本苗掌握在每亩12万~16万;低产麦田每亩根本苗掌握在15万~18万。四是适宜深度播种。播种深度以控制在3~4厘米为宜,并要做到干不种深、湿不种浅、播种深浅匀称一致。
五、强化管理,提墒保水一是划锄填压。划锄填压可以提墒保墒,排除杂草,是中低产麦田重要的保水、节水办法。冬前和初春填压,可使泥土沉实,将基层水提上来,填压结合划锄,可以将泥土表土毛细管割断,防止水分蒸发,起到清楚的提墒保墒效果。二是借墒追肥。在底肥施用不足的情形下,冬前或旱春在泥土返浆期借墒追肥,可以有效地利用耕层泥土水分,借冬天储蓄的雨雪调节泥土养分运输,促进小麦早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