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湿害

发布时间:2025-04-02 阅读:

浊麦湿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五害(湿害、冻害、干热害、草害、病虫害)之一。近年湖北、准北麦区、江苏丘陵麦区等常见,每年都有区别储蓄的发生。受湿害的小麦根系持久处在缺氧的环境中,根的吸收功效削弱,造成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,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,因此湿害又称为生理性旱害。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受害,苗期受害造成种苗霉烂,成苗率低,分蘖延迟,根系不发财,苗小叶黄;拔节抽穗期受害上部的三片功效叶分别较健株短20%、30%、36%,有效穗减少40%;扬花灌浆期受害功效叶早衰,穗粒数少,千粒重降低,出现高温高湿早熟,严重的青枯死亡。生产上中后期发生的湿害较前期重,其中拔节孕穗期发生湿害损失最重,此间受害有效穗少,每穗粒数减少,粒重下降,产量降低。

在淮北麦区,湿害发生率虽然不是很高但为害不容忽视。近44年来,徐州地域有13年发生区别程度湿害,占29.5%,可近10年涝渍为害增加,尤其是1989、1990、1991年持续3年出现连阴雨,且雨量较大,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,粒重下降,霉烂抽芽,给小麦生产造成庞大损失。1996年秋播后,连阴雨连续10天,降雨量达104.4mm,使铜山县大部分小麦遭受湿害,损失严重。

病因一是冬春阴雨绵延,日照时数不足,田间湿度大,地温低,泥土含水量持久处于饱和状态。如江苏铜山县1997年受湿害面积20万亩,过度集中的降水是形成这次湿害的主要原因。9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近10天降雨量104mm,比常年同期增加79.7mm,比1997年同期增加90.8mm,雨水过多造成耕耘层含水量过高,耕耘层水分饱和,氧气缺乏,根系持久处于缺氧状态,呼吸受抑,活力衰退,吸收水、肥能力下降,且泥土中有机物质在厌气前提下,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伤害根系,根系生长不良,根量减少。这时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,功效叶叶片内氮素含量清楚减少,造成植株苗小叶黄或僵苗。二是地下水位高,特别是距河道湖泊较近的麦田或低洼水浇麦,地下水位都高,对麦苗的根系下扎造成为害经测定湿害麦田小麦单株次生根仅2.98条,较比照减少1.54条,严重时险些没有次生根。苗期受渍,虽然越冬期能迟缓生长,到返青时,单株次生根比正常减少2―3条,造成苗小叶少、色黄、僵苗到返青期,单株茎蘖和总苗数也较正常少,到拔节期单株茎蘖达5.7个,三叶以上的大分蘖不够,较正常少0626个,且分蘖素质较低,造成最终成穗数偏低。三是三沟不磁,排灌设施差,明水排不出去,暗水不能滤,沟厢不畅通,造成湿害发生。四是结构不均匀,尤其是水浇麦或称水田麦,没能实行连片种植,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种植,造成麦田明水排不出去,积水久之成灾,出现严重青枯死苗。

防治方法

(1)及时清理深沟大渠开挖完善田间一套沟,排明水降暗渍,费尽心机减少耕耘层滞水是防止小麦湿害的主攻目的。对持久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的疏通,抬田降低地下水位,防止冬春雨水频繁或暴雨过多,利于排渍,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。与此同时搞好“三沟”配套,旱地麦或水田麦都必需开好厢沟、围沟、腰沟,做到沟沟相连,条条贯通,雨停田干,明不受渍,暗不受害,倡导水浇麦大面积连片种植。

(2)增施肥料对湿害较重的麦田,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,重施拔节孕穗肥,以肥促苗进级。冬天多增施热性有机肥,如渣草肥、猪粪、牛粪、草木灰、沟杂马、人粪尿等。化肥多施磷钾肥,利于根系发育、壮秆,减少受害。

(3)搂锄松土散湿提温。加强泥土通透性,促进根系发育,增加分蘖,培养壮苗。搂锄能促进麦苗生长,加速苗情转化,使小麦增穗、增粒而增产。

(4)护叶防病。锈病、赤霉病、白粉病发生后及时喷药防治,此外可喷施“802”助壮素、植物抗逆增产剂、迦姆丰收液肥、惠满丰、促丰宝、万家宝等。也可喷洒“植物动力2003”10ml对净水10L,隔7―10天1次,持续喷2次。倡导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,每50g对净水20―30L喷施,效果好。

上一篇:小麦初春管理及病虫防治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文章
Tag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