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开沟覆盖,保持麦田不错墒情。播种时来不及开沟的田块,应及时开好田沟,并结合开沟,对麦种(苗)进行增补覆盖,既可以防止种子(根部)外露,失墒枯死,也能保证遇渍能排、遇旱能灌,给麦苗提供不错的泥土水分环境。有前提的地方,可在地表覆盖农作物秸秆或稻糠、麸皮等,可起到较好的保墒、增温和提高泥土有机质的作用,有利于麦种的出苗和生长。
二、补施肥料,促进苗情转化。迟播、抢播必然影响麦苗的冬前世长和基肥的正常施用,从而造成冬前麦苗瘦弱,分蘖不足,春后泥土缺肥,将严重影响产量的形成。对于基肥施用不足的或者播期偏迟的田块,应早施分蘖肥,促进苗情转化。分蘖肥可在越冬期结合腊肥施用,腊肥宜选用优质的腐熟有机肥,每亩用量3方左右。未施腊肥或腊肥施用量偏少的田块,如苗情较差,应将春季的追肥时间恰当提前,于返青期每亩施用4-5公斤尿素。
三、中耕。中耕具有废除板结、锄草、保墒防旱、提高地温、促进生长以及控制旺长等多种功能。降雨、浇灌后以及初春季节,如人力允许都应对小麦进行中耕。特别是晚播小麦更应该及时行浅中耕划锄,划锄时要防止锄断根系和掩埋麦苗。
四、均匀浇灌。我省小麦播种后至返青拔节前,一般不需要进行浇灌。但在气候连续干旱、泥土墒情严重不足的情形下,应努力抗旱浇灌,保证麦苗生长健壮。有前提的地方,高产田块可浇灌冬水,有利于保苗越冬和高产整体的形成。
五、注意防止旺长。播量偏大、冬天气温偏高轻易造成一部分田块呈现旺长过苗的问题,不但不利于幼穗发育,造成穗小粒轻,还加大了倒伏、冻害的危险,对于这部分田块,应努力采取田管办法,控制旺长。冬前可进行填压、深中耕,中耕深度可达10厘米左右;生长期采取麦业丰、矮壮素、多效唑等药剂进行化控;并控制肥水的施用,春季追肥时间应推迟到拔节、孕穗期。
六、抓好病虫草害的防治。出苗后,应抓紧利用冬前的暖和气候,进行化学除草,以防春后杂草基数过大防除艰难。阔叶杂草可选用使它隆、巨星或好事达等药剂防除,禾本科杂草宜选用骠灵、骠马等药剂防除,冬前除草最佳时间为小麦3-5叶期。虫害、病害也应按照预测预报,及早防治。其中病害重点防治赤霉病、白粉病。赤霉病应狠抓扬花始期的施药保护,每亩用80%多菌灵超微粉100克或40%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加水40公斤匀称弥雾,喷药后如遇连续高温高湿气候,隔5-7天应再喷一次。白粉病当病叶率达到10%时,可用20%粉锈宁乳剂每亩50毫升或15%粉锈宁肯湿性粉剂,每亩75克对水60-80千克喷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