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,尤其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的冷凉地域为害严重。病害盛行时,受害小麦可减产30%以上,甚至绝收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盛行区,主要发生在河北、河南、陕西、山东、山西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青海、新疆等地,小麦条锈病给我国小麦生产造成了庞大损失。
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,其次是叶鞘和茎秆,穗部、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。苗期染病,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。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,鲜黄色,椭圆形,与叶脉平行,且排列成行,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,呈虚线状,后期表皮破碎,呈现锈被色粉状物;小麦近成熟时,叶鞘上呈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,散出鲜黄色粉末,即夏孢子。
据天下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到处长朱恩林介绍,这种病是气传病害,必需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,药剂防治和栽培办法为辅的综合防治策划,能力有效地控制其为害:选用抗病品种,做到抗源结构均匀及品种按期轮换,避免品种单一化,并注意按期轮换,防止抗性丧失。
同时,注意适期播种,恰当晚插,不要过早,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。倡导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,增施磷钾肥,搞好氮磷钾均匀搭配,加强小麦抗病力。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、敌锈钠、氟钡制剂、氨基碘酸钙、氟硅脲、萎锈灵、灭菌丹、代森锌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