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底墒较足、苗情较好,但由于受去年秋播期间降雨和前茬作物熟期推迟等因素的影响,部分地域晚播和弱苗面积较大。同时面对“倒春寒”、病虫害、连阴雨和倒伏等潜在威胁,春季麦田管理任务十分困难。
据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介绍,今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,优质、抗病、增产潜力高的品种比例显著增加,新技术推广面积扩大,同时播期集中,一、二类苗比例较大,底墒富足,为今年小麦丰收奠定了不错基础。但专家同时指出,今春小麦生产仍存在以下不利因素:
1.部分省晚茬麦面积较大,一、二类苗整体数量足但质量较差。由于秋种期间降雨频繁,部分省晚茬麦面积较大,苗小苗弱,根系发育差。部分播期推迟的麦田,虽然通过适当增加播种量的方式保证了整体的数量,可是与常年相比,麦苗不壮,三叶大蘖比例少,次生根少,分蘖个体素质较弱。
2.整地粗放,底化肥用量少,脱肥麦田的面积大于往年。由于降雨推迟播期,为了抢时播种,黄淮麦区和北部麦区总体整地质量较去年差,表现为田间坷垃多,旋耕面积大,旋耕麦田泥土疏松,造成深播弱苗面积大。有的地方为了抢时播种,底化肥施用量少于往年,各省均出现脱肥发黄的麦田。
3.部分麦区撒播面积大,大播量麦田存在后期倒伏的隐患。为了抢时播种,部分农户采取了浅旋耕和撒播的方法,播种量大,苗密、苗细、整体大,匀称度差,存在后期小麦倒伏的危险。
4.浇冬水的小麦面积少,部分麦田表墒不足,西北麦区偏旱。由于小麦播前降雨多,苗期墒情好,今年黄淮海麦区浇冬水的面积小于往年。但小麦播种后多半省份降水较少,出现底墒富足而表墒较差的现象,影响了小麦次生根生长,造成了分蘖缺位现象。山西、甘肃旱地麦田泥土含水量连续下降,墒情恶化,干土层加厚,导致冬小麦大面积受旱。
5.条锈病发生早,病源多、病源基数大,盛行危害威胁大,杂草平凡发生。据甘肃省调查,现在条锈病在全省发生广泛,个别田块发生严重,冬前死苗率高。如平凉市,小麦条锈病均匀病田率83.7%,病点率35.3%,广泛率0.55%。
6.南边部分麦田沟系配套较左。长江中下游麦区由于播期集中,抢播小麦,部分稻茬麦田沟系配套标准不高,机开沟面积不足60%,后期降雨会造成渍害,急需配套完善。
专家强调,当前越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,正是小麦培养健壮个体的重要时期,更是促弱(苗)转壮(苗)、稳壮(苗)控旺(苗)的关键时期,抓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,将为冬小麦有效分蘖以致形成大穗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