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全蚀病发生与防治

发布时间:2025-03-07 阅读:

 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。小麦发病后分蘖减少,成穗率降低,千粒重下降,发病愈早,减产幅度愈大。轻者减产10―20%,重者减产50%以上。甚至绝收,对小麦影响很大。
  一、发生症状:此病在小麦苗期症状不清楚,到灌浆期症状表现清楚。地上部小麦成簇或成片死亡。拔出病株,可见根系短而少,发黑糜烂,剥去茎基部1―2节的叶鞘,茎杆上有呈黑膏药状、发明的菌丝层,田间天气潮湿时叶鞘上能看到小斑点,即子囊壳。干旱时,根系变黑,菌丝层、子囊壳形不成。
  二、传播途径:带菌病残体通过种子、泥土、粪肥传播。
  防治方法:此病防重于治,应增强监控,进行疫情检查。
  三、农业防治:
  (1)排除病残体,进行焚烧。减少减轻病原。
  (2)均匀轮播。与非寄主作物轮播。
  (3)适期晚播。泥土温度下降到12℃以下,不利于病菌侵入。
  (4)增施有机肥,增施磷、钾肥。
  四、化学防治:泥土处理。每亩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.5公斤,掺土15公斤,于犁地前撒施,重病区要多撒。

上一篇:播前小麦种子处理的几种方法
下一篇:农户选购麦种的误区与对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