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称:小麦全蚀病
拉丁学名:Gaeumannomycesgraminis(Sacc.)Arx.olivcr
为害症状: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。小麦整个繁育期均可传染。幼苗受侵,轻的症状不清楚,重的显著矮化,叶色变浅,底部口十片发黄,分蘖减少,雷同干旱缺肥状。拔出可见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。严重时,次生根变为黑色,植株枯死。灌浆到成熟期这种症:伏尤为清楚,在潮湿情形下,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“黑脚”症状。最后造成植株枯死,形成“白穗”。剥开有病部位基部叶鞘,可以看到全蚀病特有的“黑膏药”状物。近收获时,在潮湿前提下,根茎处可;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。
病原菌形态特征:子囊壳长颈瓶状,表面有栗褐色毛茸,子囊棍棒状,无色,有柄,内有8个子囊孢子,子囊孢子无色,棍棒状微弯,有3~7个隔阂。
发病特点:全蚀病菌是―种比较严格的泥土寄宿菌。它在泥土中的活动可以明了地分为寄生和腐生两个阶段。在寄生阶段,病残体上的休眠菌丝体通过感染寄主幼苗的初生根、次生根和根茎,营寄生生活,病残体内部营腐生生活。全蚀病菌在泥土中竞争生存力很弱,受以―卜前提影响(㈠泥土pH值在7以上时,pH值愈高全愈重,pH7以下病害严重度开始下降,pH5以下,对病菌有抑制作用。(2)通气好的泥土有利于发病。(3)泥土肥力不足发病重,使用铵态氮,增施磷肥能减轻病害。(4)泥土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,晚秋或春季雨多年份发病重。在小麦全蚀病上另有――种非凡现象:假如在同―块地重茬种植感病作物3~5年,病害的增加就会在数量上和严重度上达到顶峰,但―旦出现顶峰,病害便逐年自然下降,这―现象称全蚀病的自然衰退。造成这种现象的机制还不很明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