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全蚀病在豫北、豫西麦区局部地域有发生,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。此病一量发生,蔓延速度很快,为害严重。一般一块地从零散发生到成片死亡,只需3年,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%--20%,重者50%以上,甚至绝收,是一种毁灭性病害。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,病苗种子根、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,表面和内部糜烂。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,分蘖减少,生长衰弱,严重的枯死。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糜烂加重,植株矮化。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变黑糜烂愈益清楚,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,叶鞘易剥离,内仉和茎基表面黑色。近收获时可见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。由于根部和茎基糜烂,植株早枯,形成”白穗“,穗不实或秕粒。全蚀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真菌病害,病原菌以菌丝在士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,成为主要的初感染源,混有病残体的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。小麦从幼苗至抽穗均可感染,但以苗期最易受感染,造成的损失也最重。全蚀病以初感染为主,再感染不重要。大麦、小麦等寄主作物连伤脑子,小麦玉米复种发病重。土质松散、碱性,有机质,缺磷、缺氮、肥力低下的泥土发病均重。
小麦全蚀病防治要分类进行。无病区防止传入,初发区采取浇灭办法,老病区要采取以农业办法为基础,努力调节作物生态环境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办法。
(1)均匀轮播:
有水源地域稻麦轮播,旱地小麦与非寄主作物如棉花、番薯、烟草等轮播可清楚减轻病情;对即将衰退田,要保持小麦玉米复种或连种,促进全蚀病自然衰退。
(2)增强田间管理:
增施有机肥,泞耕细耙,及时中耕,增强肥水管理等,都可减轻病情。
(3)药剂防治:
播种时,可用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、03%有效成分拦种,或12、5%特普唑可湿粉按种子量的0、05%拦种,可有效控制全蚀病。在小麦拔节期,可用15%粉锈宁肯湿粉每亩150克--200克,或20%粉锈宁乳油每亩100毫升--150毫升,加水50千克----60千克浇麦,防效也可达60%发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