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者已经持续呼吁多年,小麦全蚀病可经带菌的种子、泥土和粪肥等传播,单纯简单药剂拌种不能真正达到防治效果。由于一些技术宣传资料的误导,农民多年来只进行单一的药剂拌种,全蚀病的发生一直未获得有效控制,造成2009年小麦全蚀病发生地区扩大,尤其在石家庄、衡水、邢台、保定等地域发病严重,部分地块出现成片“白穗”,减产30%甚至更高。
一、发病规律
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耕耘制度、泥土肥力、耕耘前提等密切相关。重茬病重,轮播病轻;小麦与玉米一年两作多年重茬,病害发生重;泥土肥力低,氮、磷、钾比例失调,尤其是缺磷地块,病情加重;冬小麦早播发病重,晚播病轻。
二、防控办法
1.加强检疫。必需加强检疫,控制和避免从病区引种。
2.农业防治。为减少菌源,应按期轮做倒茬,重发生地块每2~3年停种一季小麦,改种蔬菜、棉花等非寄主作物。
3.化学防治。倡导进行泥土消毒,这是必要环节也是很是关键的环节(特别是已出现成片“白穗”的地块)。每亩用400克50%二氯异氰尿酸(禾菌)或85%三氯异氰尿酸(治愈)100克拌20公斤细土或混于底肥(含磷比例高的最好)中撒施,然后翻耕再播种。有前提的农民可以结合拌种进行综合防治,每亩小麦种子用25克50%二氯异氰尿酸或硅噻菌胺20克拌种。同时,在施底肥时,针对我省大部分冬麦区缺硼的近况,应亩用200克大地硼一起撒施,可促进小麦根系发财,使植株健壮生长,小麦的抗逆性也可显着加强。